用“一多不分观”把中国文化送给世界——2018年国际儒学与中华文化讲习班综述
分享:
2018-09-18 发布
4391 人浏览

“2018年第八届国际儒学与中华文化讲习班”于7月15-28日在江苏丹阳、南京、山东曲阜、北京成功举办,安乐哲、田辰山、王蓉蓉、江文思(James Behuniak)等教授分别授课。讲习班以十九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化话语体系建设为宗旨,用中国“一多不分观”哲学话语体系,更好的把中国文化传扬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

讲习班是著名比较中西哲学家、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安乐哲先生于2011年创办的“中华文化跨文化阐释”教学项目。从2011年开始已经是连续第八年举办。“2018年国际儒学与中华文化讲习班”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讲习班旨在进一步推进以新时代历史感,用“一多不分” 话语向世界阐释中国,为对外传播建设话语体系的新思路、新模式。“一多不分”,是一切事物无不存在于互为联系的世界观;世界无一物是独立、单子个体;万物因相系不分而呈现浑然而一体。

一、讲习班的主要内容

2018年讲习班学员构成增加了北京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国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南京科技大学、宁波大学、湖南大学、北京石油工业大学的教授和学者二十余名。北京外国语大学15名学员是来自英语学院和国际商学院的教授,还包括国际合作处的领导人员和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与中国学员结成学习小组的外国学员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其中有英国巴斯斯巴大学比较哲学萨拉•芙拉沃教授领队的18名学生和教师。另有2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作的外国专家。

 

学员们于两周的讲习班,聆听了24次两个半小时讲座。以安乐哲先生担纲,讲授了“矫正比较文化的不对称”、 “《易经》的‘一多不分观’”、“《论语》的一套中国特色语汇”、“儒家角色伦理与个人主义意识形态悖论”、 “儒家的高远目标”和“道家与儒家思想差别”等六次讲座,用中西比照视野对中国经典进行“一多不分”话语的精到解读与阐述。安乐哲教授讲课指出,国际文化交流一直存在不对称;中国更了解外国,而外国不了解中国。儒学文化国际化有两个障碍,一个来自外国,由传教士造就,他们把中国思想变为与中国没关系的一种二等基督教东西。在外国学习的中国哲学,不是中国哲学。中国自己的障碍是,一股脑批发的西方教育体系,例如哲学的本体论、伦理学、形而上学,都是西方的。中国是用西方话说中国自己思想文化。安教授表示,现代化不应该是西方化,而应该是东西方化,应当做的是也把中国文化送到西方,送到世界。

北京外国语大学田辰山教授担纲讲授了“西方人理解中国文化障碍是什么”、“中国文化为什么都是‘一多不分’的故事”、“从古希腊到启蒙时期12位西方主要思想家的‘一多二元’观”、“究竟应该怎样阐述中国文化”、“中国的‘一多不分’政治文化”、 “‘一多不分’的中国外交政策”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一多不分’哲学要义”等六次讲座,用中西比照视野的“一多不分观”为中国重大社会文化及政治问题提供原汁原味的中国话语的恰当、有效解读与阐述。

美国洛杉矶罗耀拉大学王蓉蓉教授做了“阴阳思维:中国心和中国思维”、“中国文化精神将会怎样对待世界”、 “哲学上儒家提倡男女平等”和“道法自然:生活的哲学”四次讲座。

美国科尔比学院哲学教授暨系主任江文思讲授了上下二次“《论语》的成就模型理论:礼仪仁德”和“中西比较背景下的高尚与自我——射与成长”及“中西比较背景下的智慧与习道”等四次讲座。这些讲座皆是向学员展示用中国自己的话语讲述中国。

  二、讲习班的结业收获

本次国际儒学与中华文化讲习班除丰富的讲课内容外,在江苏丹阳市政府支持和中华传统文化协会协办下,还举行了剪纸、太极、茶道、中医、素餐等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并前往季子庙、天地石刻园、南京博物馆参观考察。在曲阜授课期间,中外学员前往尼山圣源书院、尼山孔庙、明代尼山书院、夫子洞、曲阜孔庙、孔府拜谒参观。中外学员在酷暑炎热的天气条件下,热情高涨、兴趣盎然。结业式上,中外学员代表纷纷发言表示,学习“一多不分”中国哲学阐述法,使他们在对中国文化理解上,收获很大。

 

7月28日,“2018年第八届国际儒学与中华文化讲习班”结业典礼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长牛喜平、北京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金利民、国际儒学联合会国际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安乐哲儒学大家项目”团队核心成员田辰山、国际儒联企业管理委员会顾问卞俊峰、美国科尔比学院哲学副教授暨主任江文思(James Behuniak)等出席了结业典礼。结业仪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组织部副部长冯刚主持。结业仪式对海内外50余名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国际儒学联合会牛喜平秘书长于结业典礼发表致辞,高度肯定“国际儒学与中华文化讲习班”因为是中西比照视野的“一多不分”阐述中国文化方法而不同凡响。他高屋建瓴地指出讲习班显示的三大特点;第一,今天中西之间的交流,关键的是哲学的交流,是从哲学上沟通中西思想文化传统。第二,哲学沟通带来实施中国文化的讲述话语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传播到西方,靠的是传教士,传播不出去中国的哲学,反倒是严重的误译、误传。讲习班有了安乐哲教授用中国人自己话语去理解中国的思路,总结出一套中国经典外译的原则。他说,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工作中,应实行“以中西比照阐释为主、以文本翻译为辅”的新方法。要就中西比照视野的“一多不分”中国哲学文化阐述法,不断积累经验。第三,安乐哲比较中西哲学阐释大有可为。它是方兴未艾一条新道路;即进行中西文化的交流,要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中国对西方文化对话,一直处于不对称;哲学思想、经典的传播,一直是短板。

 

田辰山教授代安乐哲教授在结业式上做了总结发言,指出儒学角色伦理有利于打造适合于当今世界的新伦理道德,为全人类克服个人主义意识形态,为美好生活的愿景,提供高效解决政治、经济、环境以至精神问题思路——各国人民从“输赢”走向重合作的关系模式。儒学经典与中华文化的学习可使人们增强这样的意识。他表示,八年的“国际儒学与中华文化讲习班”体现的就是五个汉字的“一多不分观”,它作为中国文化语义环境,是一个言简意赅阐释框架,它可使中国优秀思想文化的一切故事都可以获得让中外人们听懂的有效、恰当的讲述话语。我们的影响在扩大,我们得到越来越多和有力的支持。我们有信心,一年又一年,讲习班会办得越来越好。

三、讲习班的学员体会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章晓英在讲习班作业《马克思•韦伯、中国和世界:探索跨文化传播》一文指出:在韦伯的中国文化研究中, “天下”和“世界”是 “world”的中文翻译,反映了极其不同的世界观。在中国研究的晚期,韦伯承认,儒教不仅仅应世俗世界,也是与现世世界伦理,即与世界保持紧张关系,同时又影响世界。最终,在对伦理的定义中,韦伯强调文化差异,可以被看做是多元世界现象观的先驱。在这个多元世界里,西方和中方也许能找到双方的共同点。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王小英副教授在《从中西互鉴视野培养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体会:“上完讲习班之后,我感到自己的使命是:在培养英语专业的学生时,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把西方的思维模式学透,掌握好,另一方面也要向他们介绍我们自己文化中的思维模式,要把两种都拿出来进行对比,只有帮助学生把两种都搞清楚了,他们才能融会贯通,才能依据具体的情境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才能成为未来在跨文化交流中能担当重任的人才。同时,自己也要努力把西方的思辨与与中国传统思想结合,发掘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思辨因素,形成当今时代中国特色的思辨方法体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林岩副教授在《语言习得理论的哲学基础》指出:“本次学习班各位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中国和西方哲学,启发本人思考各理论流派的哲学背景,有助于对它们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语言习得的理论发展可以看出西方思想体系与中国思想的融合是研究的正路。这一结论也可以外推到其它学科的研究,即融合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世间的现象。”

北京外国语大学邱瑾老师在《化蝶之境——在比较文化视域下重读《梁祝》以及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指出: 从《梁祝》的例子,我们也可以受到启示:在讲述中国故事时,要避免简单化、贴标签的思维,要跳出以一多二元为主导的西方话语框架,而回到正确的语义语境,对传统文化建立合理的判断和评估,从而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建立文化自信,真正地理解和步入“化蝶之境”,用“一多不分”讲好我们中国的故事。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暴华英老师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人才培养之我见》体会:本文是作者在参加2018中华文化讲习班学习之后,对于向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传扬我国文化的思考,着重探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人才的素质与培养。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究竟是什么走出去?即要“走出去的中华文化”是什么?第二部分分析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第三部分,以安乐哲为代表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杰出学者为例,分析传播中华文化的合格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第四部分,探讨“中华文化走出去”人才培养的方式。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外语系何亚琴老师以“一多不分”观讲述《了凡四训》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更全面、系统地解读古人的教育智慧,更有效地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李先一用“一多不分”哲学观点讨论善恶的评价标准问题,扬弃西方“一多二元”的悖论难题,肯定各地区和各时代道德观的合理性,克服其局限性,充实其不足性,形成当代“一多不分”的普世价值的道德观。“一多不分”哲学观点为当代全球普世道德观的重建提供了元哲学基础。

黑龙江大学李志华体会:很有幸能够参加2018国际儒学与中华文化讲习班,相信通过本次活动让我们每个学员都受益匪浅,尤其对毕业论文本来就打算研究安老师孟子心性学的我来说更是收获颇丰。本次在理论层次上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安老师对于中西文化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认为西方的思想文化从根本上来讲是“一多二元”的,而中国思想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一多不分”的。

黑龙江大学李悦体会:“一多不分”观不止局限于儒学思想,其在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中也有所体现。并且,整个中华文明应该可以说围绕着一个“道”字,“一多不分”是对“道”的精到描述,或“道”即“一多不分”。中国思想文化从根本上来讲是“一多不分”的。

黑龙江大学高莹体会:安乐哲关于“儒家角色伦理学”强调的是中国传统互系性思维方式,强调了儒家伦理关系性、社会性和具体性的一面,以互系性思维为范式去解读儒家的经典,互系性思维对中国古人思维的影响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互系性思维对中国传统思维的理解也表现在对“心”这一概念的把握。儒家对人生观的回答具有道德性、审美性、宗教性。

黑龙江大学杨杰体会:在安老师看来“一多不分”不仅是哲学,而且是比较哲学,是人的经验实践与智慧思维高度的结合,也是一把万能钥匙,“一多不分”的整个思想包含在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艺术思想等,在生活中,家庭、社会、工作等各个方面,只要讲关于文化的社会现象都可以说是“一多不分”的。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吴旺海体会:安乐哲教授团队所倡导的“一多不分”理念,改变了近代以来国人对本国文化与历史的叙述诠释一味附和西方的做法。其理论建构表面上是是语言上的简单对换,深层次来看则是思考方式上的推陈出新、由西向中的转化。以中国古代经典为载体向外介绍中国文化,除了此类具有科学与前瞻性质的理论指引之外,或也应注重中国古代自身的学术传统如经典自我的经传注疏体系、学术与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等。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刘雯体会:在安教授与田教授的课堂上,“一多不分”被强调多次。事实上,“一多不分”在某种程度上,既可以看成是一种世界观也可以看成是方法论,而“一多不分”作为方法论的作用,对于翻译很有意义。

宁波大学费周瑛体会:从世界儒学大家安乐哲教授所提出的“一多不分”理念出发,就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及其西传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再思考,认为阳明心学西传不尽如人意的背后原因在于现存译本及相关研究专著仍在以“一多二元”的西方话语体系解读具有“一多不分”特质的阳明思想,因此赋予其全球意义仍任重道远。

安乐哲 (Roger T.Ames)

      安乐哲(Roger T. Ames),1947年生于加拿大,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世界著名中西比较哲学家、国际知名汉学大师、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山东省特聘“儒学大家”、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尼山世界儒学
+ 详细了解

互动交流

  • 下载专区

  • 企业邮箱

  • 官方微博

  • 一多不分微信

    公众号

  • 一多不分讲堂

    直播号